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脫貧攻堅·人大代表有擔當
陜西西府寶雞歷史悠久,譽稱“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及石鼓、何尊等文物,更存有西府社火、鳳翔泥塑、千陽刺繡等中華工藝。
“有桃的日子怎會失了甜蜜?”省人大代表、陜西齊峰果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齊峰不忘產業致富初心,堅守獼猴桃產業23年,用“匠心使命”在眉縣上演了一出“桃”出傳統的“奇異改革”。
“很欣慰,通過種植娃娃菜等,我帶動了31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1100多名社員、9000多農戶走上了蔬菜致富之路!”11月12日上午,站在蔬菜示范基地邊上的省人大代表、西安稞青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亞榮自信地說,“事實證明,小娃娃菜等蔬菜在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方面也能干大事。”
“跟著‘放心早餐’干,致富更放心!”11月12日下午,西安放心早餐網點銷售員何玉珍開心地說。2006年,何玉珍所在的核工業冶金廠倒閉,她只身從漢中跑到西安尋找生活的出路。放心早餐給了她機會,她在網點搞起了銷售。突然從企業倒閉前的月收入500元變到1800元,這讓何玉珍動力十足,也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銷售越來越好。月收入從2000、3000、3500……一直到如今的7000多元。
“新蘋果試驗研發基地占地5110畝,栽植有世界各地的80多個蘋果品種,從事土壤改良、育苗、重點品種培育等蘋果全產業鏈示范。”11月9日,省人大代表、彬州融誠農業科技集團董事長馬軍說。
“西安高新比亞迪(小米手機廠)綜合工資4800-5500元,初中以上文憑,男女不限,免費住宿,每個月150元伙食補貼……”快看,咱村致富互助群里又有招聘信息了,幾個人在村口議論。
秋季的永壽縣甘井鎮,漫山遍野紅彤彤的柿子顯得格外耀眼。 當記者置身其中,走進這里的鄉村農戶,便會更加驚嘆,比柿子更紅火的是當地百姓那紅紅火火的日子。
“靶向施策,內外合力實施產業+消費扶貧”是省人大代表劉安民踐行代表使命,助力脫貧攻堅的“硬辦法”。他認為,產業+消費扶貧必定長效而有力。
“雖經歷失敗,但黃燦燦的金絲菊,今天真正為廣大村民鋪就了一條燦爛的致富大道。”省人大代表、馮池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馮勇軍自豪地說。
“合陽大部分區域盛產蘋果、花椒,唯獨西北地區干旱種啥啥不行,難道西北的農民就沒有活路?”面對“老百姓只能干著急”的合陽縣3鎮9村的“劣質地”,省人大代表雷媛媛充滿不甘。
“我已經脫貧了,現在在園區主要負責喂養、收蛋等工作,一個月3000多元工資,年底還有入股分紅。”提及現在的生活,蒲城縣堯山鎮草地村五組趙銀娟高興地說。
什么樣的脫貧攻堅途徑在農村更務實、更接地氣?近日,記者在我省銅川市采訪期間發現,省人大代表張亞建和郝春俠薪火相傳土地改良技術,用“厚植生態健康土壤,推動農業循環發展,讓百姓既能靠產業致富,又能靠家門口務工增收”的生動實踐做出回答,深刻詮釋了代表擔當。
愿意上班的,吸收為公司職工,按月領工資;愿意在農村發展產業的,投資助力發展,再回購老百姓的產品;亦或兩者兼之……總之,總有一種方式適合貧困老百姓。
奇山秀水,蓮田疊翠,食藕品茗,養生怡情。如今,走進山陽縣法官鎮法官廟村,猶如置身世外桃源。然而7年前,這里卻是一個深度貧困村,滿村土房子,甚至連一條像樣的通往外界的路都沒有。
一根繡針、一團彩線組成為繡娘的指尖“武器”,一雙雙巧手捻著長不盈寸的羊毫細針,在繡繃飛針走線……10月27日下午,寧強羌州繡娘文化用品公司內,鄭娥、王素梅、張海燕等十幾名身著民族服飾的羌州繡娘,正在一針一線地趕制著具有羌族特色的文件袋,欲借助即將在寧強召開的川陜鄂豫巴山地區護林聯防委員會第62次會議,讓羌繡從這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我2004年栽了7畝白皮松,2011年第一次賣了39萬。”“我膽子小,2005年白皮松種的少,2015年第一次賣了8萬多,現在家庭一年收入大概在20萬。”“我2008年種了10畝白皮松,2015年第一次賣了15萬!”……10月27日,佛坪縣長角壩鎮龍草坪村昔日的貧困戶徐德發、冉忠興、曹鋼成先后開心地告訴記者。
“2017年開始,我不僅在魯代表的茶廠炒茶,領上了5000元的月工資,還新發展茶園40畝,年收益超過3萬元。”提起現在靠茶致富的日子,昔日祖祖輩輩種茶卻依然貧困的勉縣阜川鎮小河廟村鄰村村民馬保貴嘴上樂開了花。
特色產業幫扶、改善基礎設施、捐資助學、扶志扶智……連日來,記者在我省榆林市、延安市部分區縣發現,活躍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省人大代表們百花爭艷,結合特長各顯所能,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代表的責任與擔當。
從“憂民代表”楊恩宏,到“菜農代表”劉瑞紅、“鄉旅代表”王三翠、“仁愛代表”陳芳,人民代表的精神力量跨越行業和地域,連綴起對理想信念的永遠堅守、對初心使命的不懈追尋,樸實無華為人民成為他們共同的底色。
“我原來是一名家庭主婦,2017年參加了月嫂培訓,從業三年來,由最初的‘保姆’到現在的‘金牌月嫂’,雇主搶著要,成功的端上了‘鐵飯碗’。”44歲的紫陽縣瓦廟鎮村民田自紅高興地說。
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蓮湖路239號 聯系電話: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陜ICP備17000697號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5陜工網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鏡像 網站圖文若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