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記者走進金堆城鉬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鉬集團”)鉬爐料產品部,12層的2#多膛爐就是焙燒工王飛攜手共進的“老伙計”。
早上7:00,王飛已經準時到崗,分秒不差,開始督查零點班人員交班,安排白班、4點班作業計劃和安全生產注意事項等情況。
與多膛爐成“伙計”
“現在的工作就像打仗,每天7點到廠就意味著沖鋒號已經吹響。”王飛開玩笑說。因為品位、產量、回收率指標、設備、安全這五大要素時刻牽動著他的神經,事關多膛爐安全的每一個細節他都要親自確認,生產中的每一個安排他都要認真溝通。
2010年,鉬爐料產品部鉬焙燒產能升級,建設多膛爐生產線。王飛通過多項嚴格考試,脫穎而出,被選拔派往美國學習。為了盡快掌握多膛爐技術要領,他惜時如金、通宵達旦,不放過現場任何一個操作環節,同“大鼻子”師傅同吃同住,以誠相待,終于達到了讓“鉬火”運用自如的狀態,洋專家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王,你真OK!”
“伙計好,自己就好。”今年45歲的王飛已經在焙燒崗位上堅守了27年,與多膛爐結下了不解之緣。多膛爐近乎“苛刻”的要求,促使他抓緊每一天去學習多膛爐的前沿技術,迅速成為我國鉬冶煉拔尖技術工人。這臺多膛爐也因為王飛無微不至的“關懷體貼”,各項技術指標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王飛有一雙‘火眼金睛’,只要一看火焰顏色,便能判斷出含硫量的高低。”金鉬集團工會主席朱凌云說。
幾十年如一日奮戰在艱苦崗位,他愛崗敬業、踏實肯干,先后獲得公司“先進個人”“鉬都十佳杰出
青年”“青年崗位能手”“鉬都工匠”等數十項榮譽稱號,2019年被評為“陜西產業工匠人才”。
“喜歡破解‘疑難雜癥’”
“多膛爐系統焙燒工藝研究在國內有很多空白,所以遇到的困難多,可我就是喜歡破解‘疑難雜癥’。”王飛說。多年來,他憑借自己的操作技能優勢,先后解決了生產中的多項技術難題。
2013年,公司要求必須消除爐料燒結過程中結塊現象,這也是世界性技術難題,王飛潛心鉆研,白天查原料、觀火焰、測溫度、驗品位,晚上學習攻讀多膛爐工藝知識,經過無數次摸索,首次在行業內成功實施“低溫焙燒”先進操作法,天然氣單耗降低了60%,6年來為公司累計節約1470萬元。
2018年,外購鉬精礦品位波動大、水油含量高、粒度不均勻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氧化鉬出廠,那時的王飛幾乎是天天“抱著”多膛爐入睡,不斷優化組合工藝參數,提出“一觀二調三穩”操作訣竅,產品一次出爐合格率由原來的64.2%提高到95%,年增產1800噸,質量超出用戶期望值。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作為一名優秀的老黨員,王飛深知操作多膛爐的訣竅本領一定要傳承給班組職工,特別是青工,才能讓這位“老伙計”始終處于同行業一流水平。
3年來,王飛通過總結經驗技術,編寫《回轉窯以及多膛爐焙燒操作技術規程》《多膛爐生產普通氧化鉬收尾控制的研究》《多膛爐低溫焙燒要領》等資料,已成為焙燒工必須學習的教材。他利用班前會、工作總結會和培訓課等機會向大家講授實操技術,現場幫助職工解決焙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王飛說。為更好地傳承工匠精神,他提出了“王飛工匠工作室五傳法”,即傳品行、傳習慣、傳技藝、傳安全、傳績效。目前,他已帶出1名70后和4名90后徒弟,現已全部成長為多膛爐操作技術大拿。
□本報記者 牟影影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